窑炉 | 能源 | 陶瓷 | 玻璃 | 冶金 | 化工 | 耐火 | 建材 | 环保 | 机电 马上登陆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窑炉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信息>> 化工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布日期:2010/8/25 16:10:31)
  浏览人数:471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东邻山西,南襟黄河,西屏榆神,北接内蒙,地处举世闻名的神府东胜煤田腹地,总面积3229平方公里,辖8乡12镇,总人口23万。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黄土文化和草原文化相互交汇,长城文明和黄河文明彼此融合,名胜古迹众多,英雄人物辈出,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源远流长。这里不仅蕴藏蜚声海外的煤、水等资源,也盛产誉满全国的海红果、红枣等农特产品,开发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是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桥头堡”。近年来,府谷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资源转化,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全力发展民生事业,全县经济社会不断赶超跨越。2005年到2009年,全县GDP年均增长20.8%,财政总收入增长69.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1%,达到15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7.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4.5%,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第35位跃居第一,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教育、文体、环保、交通、平安建设、投资环境、扶贫开发、合作医疗、林业生态、水利水保等项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

  几年来,府谷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创新转型,赶超跨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打造能源化工新基地

  按照“大园区承载、大产业支撑、大项目推动、大集群发展”的思路,全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园区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新格局。以四大工业集中区、八个兰炭产业园和三个工业小区为主,形成了府谷煤电化载能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经省政府审批纳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大盘子。大力优化环境,不断扩大开放,积极引进神华、华能、大唐、中煤、鲁能、陕煤、陕投等大型企业集团,建设大型资源转化项目。目前,清水川2×300+2×1000MW、庙沟门2×600+2×1000MW、郭家湾2×300MW等大型煤电一体化项目,镁业110万吨捣固焦、5万吨金属镁,恒源30万吨冶金型焦,兴茂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煤化工18条60万吨以上大兰炭等一批资源转化项目以及和冯家塔500万吨、三道沟900万吨、榆林神华800万吨等一大批大型矿井快速推进,煤电、煤化工、煤电载能并驾齐驱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初步形成。在短期内将建成7个投资过百亿元的园区、4个产值过50亿元的产业、22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预计到“十二五”末,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年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亿元,工业集中度和城市化率均达到65%以上。届时府谷将成为陕晋蒙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颗耀眼明珠。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合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城市带动、工业促动、社会联动”的“三动”战略,积极推行“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赞助”的“四助”机制,精心组织实施“百机关单位帮百村、百工矿企业扶百村”的新农村建设“双百”帮扶工程。在政府引导下,全县500多位民营企业家累计捐资21.84亿元,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发展,形成了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合力共建新农村的新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誉为独具特色的“府谷现象”并在全国推广。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四季农业等现代特色农业,规划建设四大特色农业园区、“五个万亩”高产示范基地和100个现代农业小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县财政注资1亿元,组建了府谷县农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培植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县上每年安排2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以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为主的设施种植业和以生猪、羊子、蛋鸡为主的规模养殖业。不断强化社会支农、产业兴农、政策惠农各项措施,增加政策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鼓励农民以地权、林权、财产等方式参股项目,增加经营性收入,提升农业整体实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10年,将建成50个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村、5个过万元的乡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7200元。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建设宜商宜居新城市

  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思路,委托同济大学规划院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和新区详细规划、新区开发和全县城镇体系及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加快古城保护、旧城改造、新区开发步伐,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化的城市框架。五年来,全县累计投入12.7亿元改造老城,建成五虎山生态公园、神龙山森林公园、黄河大堤、河滨公园、金三角广场、人民广场等一批展示地方特色、体现时代气息的标志性工程,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态城市。累计投资17.2亿元,辟山造地,移沟填壑,全面启动8平方公里的县城新区开发建设,使县城总体规模扩大了一倍,为山区县的城市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创新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县财政注资1亿元,组建城市投资集团,统筹实施城市和小城镇开发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农村重点小城镇为支撑的城镇化体系,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6%。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集中供水、供热、供气、绿化、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六大工程,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水碧、天蓝、山绿的“黄河金三角”正一步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四、推进民企集团化,倾力培植跨越发展新支撑

  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立县经济、富民经济,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本土经济。科学有序整合民营资本,400多户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府谷煤业、镁业、煤化工、煤电冶化四大民企集团,走上了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拓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吸收民营资本,组建注册资本15亿元的府谷县交通建设投资集团,通过公司化运作模式,组织实施县境内高等级公路、铁路的建设和营运。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资源配置和重大项目建设,通过积极争取,总储量2.7亿吨的三个井田,经省政府批准,按照市场化模式转让给府谷县民企集团。民企集团与中煤、陕煤等集团达成战略性合作协议,共同出资建设2×300MW煤矸石电厂、100万吨电石及PVC、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3×80万吨兰炭综合利用等重大产业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积极推进兰炭、电石、铁合金、金属镁等民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效扭转了以往“三低一高”的发展局面,在布局上由分散向集中、产业上由单一向多元、经营上由个体向组团转变,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切实强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担保公司和小额信贷公司作用,引进各类商业银行,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政府每年设立2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办法,努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派遣大学生到民营企业挂职,帮助民营企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实行向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委派特派专员制度,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截止2009年底,全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301户,从业人员5.2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7亿元,对财政的贡献率达64.9%,在全县经济总量中占到65.8%。民营经济发展的“府谷模式”被省决策咨询委作为调研成果在全省推广。

  五、推进环境大优化,努力树立生态文明新形象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清洁发展道路。累计投入9.1亿元,关闭淘汰了电石、铁合金、兰炭、水泥等行业污染严重的552户企业。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适时开展电石、铁合金、水泥行业和沿黄河企业环保专项整治,有效改变了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积极推进整合矿井环境综合整治,规模矿井实现了筒仓储存,厂区全部安装了防尘网,废水实现了综合利用;清水川、庙沟门两大电厂和地方小电厂全部安装了脱硫设施和在线检测系统,实现了二氧化硫达标排放。积极引进先进工艺,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涌现出京府、恒源等一批示范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全县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五年累计投入3亿多元,全力实施环县城、新农村、干线通道、厂矿企业、公园广场、民俗景点等六大绿化工程,累计造林41万亩,完成公路通道绿化500公里,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19.8%,城区绿地率20.2%,人均公共绿地11平方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先进,今年被环保部列为“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努力探索具有陕西环保新道路的试点县”。从2010年开始,计划每年筹集不少于1亿元的绿化资金,每年绿化面积不少于16万亩,争取用10年左右的大投入、大建设,使府谷的生态环境实现新的飞跃。

  六、推进民生普惠化,着力构建和谐发展新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40.7亿元,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着力解决老百姓上学、看病、就业、住房、养老等难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就业,2007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对青年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每年安排1000万元就业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复转军人、“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难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008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肉蛋奶补贴工程;在全面兑现“两免一补”的基础上,2009年普及了12年免费教育;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双高普九”经省上验收达标。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34元,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加大对参合、参保群众就医补偿,全县参合农民基金从每人150元提高到200元;乡镇卫生院住院费用报销95%,县级医院报销80%,门诊统筹增加到5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9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1.3%,干部职工予以应保尽保;全县医疗卫生投入占到财政总支出的11%,初步形成

把本篇文章推荐给我的好友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
 
 
〖文章推荐〗
  环保行业:垃圾焚烧产能..
  巩义“耐火粘土”储量达..
  广东省质量监督陶瓷燃气..
  我国单台产量最大裂解炉..
  江西高安陶瓷“集中供气..
  中国化学工程纳米碳酸钙..
  镁砂工业窑炉、钢铁、燃..
  水泥窑炉低氮脱硝技术研..
  陕西耀州陶瓷工业遗产群..
  山东济宁:将环保与安全..
  河北省先进环保产业创新..
  环保领域将涌现更多混合..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文化..
  准格尔经济开发区:陶瓷..
  吉林打造百亿级非金属产..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19 中国窑炉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82417632 传 真:010-82417635 QQ:13632878、19355744
京ICP备19054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