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 能源 | 陶瓷 | 玻璃 | 冶金 | 化工 | 耐火 | 建材 | 环保 | 机电 马上登陆
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窑炉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信息>> 环保

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发布日期:2009/5/4 10:07:11)
  浏览人数:399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摘要: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理论决定了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税收优惠政策给予支持。本文重点对我国现有环保产业的所得税政策、增值税政策、营业税政策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完善现有税制,完善税收分配体制。
   
  环保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据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理论,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一定财力支持才能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然而完全依靠国家投资发展环保产业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市场的方式,引进民间或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环保事业才能真正提升环保产业的发展。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凡是环保产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国家都在税收政策上或直接财力上给予环保企业大力的支持。而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有关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但税收政策的调控职能力度不够,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继续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一、环保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一)环保产业的定义
   
  环保产业是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兴产业,是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OECD对环保产业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定义,认为环保产业是为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的行业,即所谓传统环保产业或直接环保产业;一种广义的定义,认为环保产业既包括能够在测量、防治、限制及克服环境破坏方面,生产与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能够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消耗最小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②]
   
  我国基本上沿用了OECD的定义方法。狭义定义与OECD的定义是一致的。而广义定义是来自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办发[1990]64号)的文件规定: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环保产业不仅包括狭义的环保产业的内容,而且增加了清洁技术、清洁产品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部分。
   
  (二)环保产业的分类
   
  环保产业的范畴十分广泛,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可以将其进行多种角度的分类。在我国,环保产业主要倾向于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的生产经营。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水)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
   
  由于以上分类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活动。忽视了对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洁净产品”。因此,学界有人把环保产业分为四类: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③],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④],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⑤],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⑥]。
   
  二、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家非常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该决定强调了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⑦],因此,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必要性。
   
  首先,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⑧]。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发展经济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污染环境,影响人民的健康,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有力可行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支持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所谓的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与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密切相联系的。发展环保产业是落实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具体体现。只有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发展好循环经济以及建设好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后,是实现国务院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以下促进环保行业健康发展的要求: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各项要求与加大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些要求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环保产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国家促进环保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尽早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
   
  三、税收政策介入环保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外部性理论
   
  经济外部性理论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随后,他的学生,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丰富和发展了外部不经济理论。外部不经济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⑨]。根据经济外部理论,经济外部性又称为外在性、外部效应、外爱因素等。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有正负外部效应之分,如上游水库下游地区可以从中受益,是正的外部效应;造纸厂对河流造成污染,是负的外部效应。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典型的负外部效应,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予以干预和矫正。政府可借助税收手段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对造成负外部效应的企业征收数额相当于该企业所造成损害的税收,从而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这种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被称为“庇古税”(Pigoviantax)[⑩]。相反,环境保护与发展循环经济会产生正的外部效应,政府就应该通过财政补贴鼓励产生正外部效应的经济行为,这笔补贴来自于税收收入。
   
  (二)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性[11]: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果一个商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则该商品是“非竞争的”。如果人们不能被排除在消费一种商品之外,这种商品就是“非排他的”。这就决定了在公共产品领域,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需要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其产权的不确定性严重打击了人们保护环境资源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无节制使用环境资源的现象。环境保护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而税收政策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经济手段,作为具有分配和调节功能的经济杠杆,必须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四、我国现有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
   
  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不仅提出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总体要求,而且制定了不少具体的环保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一)国家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总体要求
   
  1、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要求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设备和产品,限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
   
  2、有关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总体要求
   
  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的任务。《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指出,中国将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的政策。实施鼓励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改进计征方式,提高税负水平。适时出台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税。研究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实行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现有发展环保产业的具体税收政策
   
  在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有关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总体要求下,国家制定了不少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具体税收政策,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把本篇文章推荐给我的好友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
 
 
〖文章推荐〗
  环保行业:垃圾焚烧产能..
  巩义“耐火粘土”储量达..
  广东省质量监督陶瓷燃气..
  我国单台产量最大裂解炉..
  江西高安陶瓷“集中供气..
  中国化学工程纳米碳酸钙..
  镁砂工业窑炉、钢铁、燃..
  水泥窑炉低氮脱硝技术研..
  陕西耀州陶瓷工业遗产群..
  山东济宁:将环保与安全..
  河北省先进环保产业创新..
  环保领域将涌现更多混合..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文化..
  准格尔经济开发区:陶瓷..
  吉林打造百亿级非金属产..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19 中国窑炉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82417632 传 真:010-82417635 QQ:13632878、19355744
京ICP备19054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