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 能源 | 陶瓷 | 玻璃 | 冶金 | 化工 | 耐火 | 建材 | 环保 | 机电 马上登陆
构建风电与重化工产业联动机制建立内蒙古低碳型经济体系-中国窑炉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信息>> 化工

构建风电与重化工产业联动机制建立内蒙古低碳型经济体系 
(发布日期:2009/4/28 16:00:26)
  浏览人数:488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鼓励支持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背景下,构建风电与重化工产业的联动发展机制,对内蒙古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重化工业是我区的优势特色产业,但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约束
  
  自治区能矿资源富集,发展重化工业具有天然的资源基础。“十五”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住房、汽车、通讯、城乡基础设施等方面需求大幅增长,带动能源、化工、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我国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在此背景下,自治区抓住机遇,实施“三化互动”战略,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使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创造了颇具我区特色的资源开发模式。2000-2006年,自治区在采掘业、金属冶炼业、化工和装备制造等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速分别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9.64、14.36、44.38和81.16个百分点,较同期全国同行业水平分别高出31.85、20.82、26.84和55.06个百分点,上述四个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0.55%提高到2006年的45.6%,提高了15.05个百分点。2000-2006年我区原煤、电解铝产量年均增速分别为22.36%和24.35%,水泥、发电量分别增长了2.52和2.22倍,平板玻璃、钢和铁分别增长了1.69、1.03和1.51倍。重化工业超常规增长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扩大了投资规模,增加了经济总量,带动了相关产业,促进了城乡就业,提高了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成为支撑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
  
  从长远发展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对投资品仍将保持旺盛的市场需求。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下半年以来这些行业需求出现大幅度下降,但我国保持长期经济快速增长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重化工业发展仍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抓住战略机遇期,围绕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总目标,加大资源开发和优势转化力度,积极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做大做强重化工业仍然是我区最为现实的选择。
  
  但勿庸置疑,由于重化工业本身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也使自治区重化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十五”以来,随着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自治区重化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约束也越来越强。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27%,而能源消费总量为全国的5.32%;全区重化工产值综合能耗3.99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2倍。2006年自治区每亿元GDP工业废气排放量3.84亿标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6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170万吨,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1%,而全自治区重化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8124.18亿立方米,占全区工业废气排放量比例为98.42%。2006年全区因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784亿元,占GDP的比重16.4%,直接经济损失总量在全国各省市排名第4位。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结构使我区的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重大压力。“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我区GDP综合能耗下降目标为22%,年均下降4.85个百分点,但2006年仅下降了2.5%,2007下降4.5%。
  
  在目前,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共识,我国也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和谐发展之路。相应地,国家对环境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重化工项目的环评标准越来越严,产业政策门槛不断提升。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京都议定书,落实各项减排义务会使我国对节能减排工作更加重视,从而使自治区以消耗化石能源为主的高碳型经济结构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二、风电产业是自治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但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需求制约
  
  风能是一种永不枯竭的资源。全球总蕴藏量约2.74×109MW,其中可利用量2×107MW,是可利用水能总量的10多倍,远超过地球上固体、液体及气体燃料能量的总和。进入21世纪,伴随着环境压力和资源倒逼形势日益严峻,风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世界风电装机由1997年7457兆瓦增加到2007年的94112兆瓦,年均增长28.9%。
  
  我国也非常重视风电产业发展,把发展风电作为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十一五”规划确定2010年风电装机目标达到500万千瓦,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但现实状况是2007年底已建装机605万千瓦,占世界装机总量的6.4%,低于德国、美国、西班牙、印度,位列世界第五位,大大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业内专家预计:2010年末全国风电装机将达5115.5万千瓦,2020年有望达到1.5亿千瓦,是国家规划的5倍。
  
  自治区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全自治区可开发风能资源总量约1.5亿千瓦,是我国风电发展的主要依托地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自治区就着手开展风电并网运行的建设,但发展缓慢,至2005年底全自治区累计并网风电装机容量仅为16.6万千瓦。但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和《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自治区风电产业进入一个“井喷式”的增长时期。到2007年底,全自治区风电装机容量165万千瓦,比前20年装机总和增长近10倍,占全国总量的27%,并成为全国首个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的省区。但尽管如此,目前自治区风能资源利用率也仅为1.1%,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因而加快风电产业发展,打造“草原风电三峡”,既是增加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可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产业增长极。
  
  但是,由于风力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风电存在着电压差不稳定,相位差、频率差难以控制等问题,风电大规模介入电网必然会使电网的可靠性降低,从而影响电网的调度和运行方式,使电网接纳风电的比例难以突破10%的技术限制。自治区理论上电网约可接纳风电800万千瓦,实际上由于电源结构单一,调节能力有限,能接纳的风电要远小于这个数。此外东北电网承诺接纳我区风电600万千瓦。与巨大的风能资源潜力相比,电网接入问题导致的需求制约成为限制我区风电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发展大规模非并网风电,实现风电与重化工产业的优势契合
  
  大规模非并网风电技术是将大规模风电直接用于高耗能终端用户,省去风电并网环节,从而为大规模利用风电提供了多元化发展途径。风电非并网的优势体现在:一是直流供电,回避风电上网电压差、相位差、频率差难以控制等问题,也避免风电并网对电网系统的影响;二是突破终端负荷使用风电的局限,提高大规模风电在非并网风电系统中的供电比重;三是提高风能利用效率,简化风机结构和风电并网运行时所需大量辅助设备,大幅度降低风电场的制造成本和风电价格,风机制造成本可下降25-35%,发电量增加10-15%。
  
  根据顾教授的研究和实验,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主要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某产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耗电量大,并且能够适应非并网风电波动性和随机性特征,即非并网风电随机波动只影响产品产量,但不影响产品质量;第二种情形是对非并网风电进行能量储备和物质交换的产业。具体可以应用在以下几个产业链。
  
  一是盐化工产业链。氯碱工业耗电量很大,是国内仅次于电解铝的用电大户。若在非并网风电场周边建设大型氯碱基地,可将电解过程中产生的烧碱用于化纤、造纸等产业,为其提供大量质优、价廉的氯碱化工原料;利用氯气来发展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类等耗氯的高附加值产品,并逐步发展其下游产品和行业;利用氢气发展燃料电池等产业。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非并网风电→烧碱→化纤和造纸;非并网风电→氯产品→PVC;非并网风电→氢氧电池等系列产业链。
  
  二是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链。铜、铝、锌等金属是我国重要战略物资,但电解铝、电解铜、电解锌是高耗能行业。如果将非并网风电与电解铝等有色金属冶炼及金属和非金属产品的精深加工等高耗能产业相结合,可形成风电→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链。同时形成以铝为龙头的有色金属产业体系,培育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的铜、铅等精深加工产品,最终形成最具价格和质量竞争优势的有色金属产业高地。
  
  三是煤化工产业链。将非并网风电与煤化工产业相结合,利用风电和煤相结合生产甲醇,煤中碳元素基本都进入甲醇产品加以利用;在煤耗不变的前提下,甲醇产量可增加一倍; CO2单位排放量减少92%以上,使绿色煤化工成为可能;单位耗水量减少40%,这对干旱的富煤、多风、缺水地区的意义尤为重要;以此为基础可形成风电→新型煤化工→新型燃料、合成纤维、合成蛋白、甲醛生产的产业链。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来,大规模非并网发电技术适应的产业链都是自治区的优势特色产业。据专家介绍,目前大规模非并网风电技术应用于电解铝、煤化工、海水淡化等工业化实验均已取得成功,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因此,在自治区推广大规模非并网风电技术,通过应用绿色能源,既可促进重化业发展,又可创造强大的风电需求,从而实现风能资源和重化工产业发展两大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自治区经济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同时还可以大大减轻自治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压力。据测算,与火电相比,每发1亿度风电可节约标煤约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500吨,从而有利于自治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本篇文章推荐给我的好友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
 
 
〖文章推荐〗
  环保行业:垃圾焚烧产能..
  巩义“耐火粘土”储量达..
  广东省质量监督陶瓷燃气..
  我国单台产量最大裂解炉..
  江西高安陶瓷“集中供气..
  中国化学工程纳米碳酸钙..
  镁砂工业窑炉、钢铁、燃..
  水泥窑炉低氮脱硝技术研..
  陕西耀州陶瓷工业遗产群..
  山东济宁:将环保与安全..
  河北省先进环保产业创新..
  环保领域将涌现更多混合..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文化..
  准格尔经济开发区:陶瓷..
  吉林打造百亿级非金属产..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19 中国窑炉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82417632 传 真:010-82417635 QQ:13632878、19355744
京ICP备19054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