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中国人都穷得一塌糊涂的上世纪70年代,他也是如此。比如全村40多名适龄男青年因为穷而找不到对象,不得不愁眉苦脸满街晃荡之时,他却因为会找钱交上了女朋友,成天意气风发。其实,周福仁找钱不外乎捡柴卖柴,但交上对象之事,影响实在巨大,以致村民集体决定让这位22岁的年轻人当生产队长,带领大家致富。 周福仁的确与众不同。他知道脚下土地产粮不多,却蕴藏着无尽矿藏,中国最出名的鞍山铁矿,最大的菱镁矿天天就和自己睡在一块儿。于是这个新官决定,用村里仅有的两驾马车搞运输,往鞍山拉矿石挣力钱。一年之后,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一夜间村民们个个情绪高涨,人人拥护队长。“这一来,天时、地利、人和,我有了干大事最好的‘土壤’。” 于是,年轻的周福仁在看似艰苦却处处便利、祥和的创业环境里,以那个时代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带着村民见钱就赚。 马车换成了汽车,矿石日夜不停地拉着;很快他听说西边的盘锦石油勘探局打出了石油,刚出的油都喷到了土坑里。他立即带人奔去,以50元/吨的价格买下一坑坑石油,将油融化提炼之后,再雇车以300元/吨卖给大连叉车厂;刚弄上油,他又了解到家乡的菱镁矿烧成粉,可做建房用的石棉瓦,于是又风风火火赶回村里,指挥村民大军进山……不久,全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年轻人娶媳妇开始挑三拣四了。 周福仁也从职业农民,转变成了职业生意人。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做石棉瓦生意的周福仁常看见附近公路上汽车、拖拉机来来往往尘土飞扬,他有点触目惊心。他知道,这些车一半以上是东北各地来拉轻烧粉(菱镁矿烧成的粉)做石棉瓦的。他合计了一下,出面承包了大队的两座窑,开始自己烧粉卖。一方面有广阔的市场,一方面自己做瓦的成本也降到最低,两全其美,何乐不为?“自此,我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简单却又完整的产业链运作,所以我的瓦总是比别人赚钱多。” 接着周福仁一口气建了七座窑。东北全境、浙江慈溪、余姚、四川广汉、福建长乐等地的石棉瓦厂用的全是他的轻烧粉。1982年他在广州租了个仓库,成立了销售分部,同年又将瓦做到了贵阳,成立了生产分厂。 “估计当时我已经做到了全国最大,”周福仁呵呵一笑,“我不想做大都不行啊,全国各地做瓦的人,都眼巴巴望着你哩!”那是